close

老人.jpg

台灣的老化指數在106年2月時正式破百,也就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對應14歲以下的人口比例已達1:1,老化指數在破百的死亡交叉之後,在台灣持續老年化跟少子化的社會趨勢之下恐怕數字只會持續攀升。事實上,台灣在民國107年必定將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65歲以上人口比率超過14%),且預估在10年後跟隨日本的腳步邁向超高齡社會,不必懷疑,成人紙尿布賣得比嬰兒尿布好的故事ㄧ定會在台灣發生,只是早晚的問題。

蔡英文政府跟賴清德院長積極推動長照2.0政策,這實在是現在不做馬上要後悔的事。然而,以筆者自身及周遭人的經驗發現,台灣所謂的三明治世代,上有老父老母、下有子女待養,在面臨到高齡化社會的衝擊之下,經常顯得措手不及,其中下面幾個現象尤其值得政府正視:

ㄧ、各級政府長照2.0人力的不足:當老人家有長照需求時,通常會有一定的進展流程,例如,一開始是居家環境的無障礙空間改善及輔具申請的需要,然後出現送餐、復健、居家照顧的需求,再來是緊急救護、看護安排等。以筆者自身的經驗,這些事情的涉及層面涵蓋各縣市政府社會局、衛福部、勞動部及委託的各民營機關(如輔具中心、民間救護車公司、長照中心等),每個單位都有自己人力及預算的問題,各單位只能負責自己份內事務,橫向聯繫明顯不足,且不能針對有長照需求的家庭,主動且及早提供階段性的建議,所以經常淪為緊急救助、頭痛醫頭腳通醫腳的處理方式。因此筆者建議,如果針對每個有長照需求的家庭,由政府(如縣市政府社會局)指派長照服務專員(Service Account Officer),採專人、單一創口的服務方式,協調相關單位並結合健保醫療就診資料,及早掌握老人家身體狀況的變化及可能因應而生的長照需求,如此才能讓長照2.0的服務真正到位,免除民眾四處奔波的困擾。

二、民間機構對長照的投入不夠:以筆者週遭的經驗,當家中老人家需要送安養中心或長照中心時,基於過去發生的黑心養老院新聞事件影響,身為家人往往會擔心安養中心或長照中心的品質問題,再加上價格及服務缺乏公訂的比較基礎,如果要找到服務品質、價格水準及地理位置都算可以的,還真的要靠一點運氣。因此,筆者建議長照中心或安養中心都應該在政府輔導之下由各大醫院認養,結合醫療病歷資料成為一個類似衞星形態的醫療長照網;此外,各長照中心跟安養中心應該定期取得類似ISO認證的品質認定,並由政府進行分級分等,再依其取得的認證及分級分等評比結果建立收費機制,如此才能讓民眾真正的安心。

面臨高齡化海嘯來襲,許多三明治世代因此選擇離職或提早退休來照顧家中老人,但這些社會經濟的中間力量因家庭因素離開職場,對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及企業營運的穩定性並沒有好處。在日本,70歲的照顧70歲,50歲的照顧80歲的老老照顧型態,也逐漸在台灣形成;下流老人現象在台灣並非沒有發生,只是大家還沒有真正了解到問題的嚴重性。對於高齡化社會的議題,無論是政府、醫療體系、或是民間企業,也許才真的應該ㄧ起坐下來召開一個因應高齡化社會國是會議,討論一下長照2.0究竟應該怎麼走?!

arrow
arrow

    鄭賢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